1)固體融化制冷
制冷技術中常用純水冰、溶液冰或冰鹽的融化過程來制冷。由于這種方式都是以一定數量的固體物質作制冷劑,作用于被冷卻對象,一旦固體全部相變制冷過程即告結束,所以不能利用它們的融化過程來組成制冷機的循環。
天然冰制冷是最早使用的降溫方法,但它的來源是有限的,現代制冷技術中大量應用的純水冰都是制冷機制備的。在標準大氣壓(101325Pa)下,純水冰的融化溫度為273.15K,融化潛熱為335kJ/kg。所以,利用純水冰融化能使被冷卻的物體保持O℃以上的溫度。
水的相平衡圖,3條相平衡線將圖分為3個區域,即:水、水蒸氣和冰。三相點O的溫度為273.16K,壓力為610.62Pa。OC線是水蒸氣和水的平衡線,即水汽化過程中的溫度和壓力關系曲線;OB線是冰和水的平衡線;OA線是冰和水蒸氣的平衡線,即冰的升華曲線。可以看出,在三相點和三相點以下時,冰可以直接升華為水蒸氣,冰升華時的溫度與相應的壓力有關。盡管冰升華也可以制冷,但實際應用中主要還是利用冰融化制冷。
當冰鹽按一定的配比混合融化后可以形成共品溶液,常常被用來凍結成共晶冰(也稱溶液冰)進行冷量儲存,然后在需要用冷的時候吸收熱量而融化,使冷卻對象降溫。共晶冰在融化過程中溫度是不變的,該溫度稱為共晶溫度。共晶溫度低于0℃的共晶冰通常用于無機械制冷的冷藏汽車中,共晶溫度高于0℃的共晶冰通常作為蓄能空調系統的儲能介質。
近年來,固體相變蓄冷技術在制冷空調中的研究和應用日益廣泛,其目的在于緩解能量供求雙方在時間、強度和地點上的不匹配,合理利用能源和減少環境污染。例如,采用傳統的冰蓄冷,在冷量富足時通過制冰將冷量儲存到固態冰中,到冷量需求很大的時刻再以冰融化的方式將冷量釋放出來,從而解決制冷設備定常制冷量與用冷負荷起伏的不平衡矛盾。采用動態制冰技術制取冰水混合物(Iceslurry)便于輸送,在食品冷截方面更是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。
在蓄冷空調系統的應用中,由于冷源溫度的需求不是很低,若采用冰蓄冷,則系統中還需要增加中間換熱裝置,而且制冰過程中制冷機的效率要比正常空調工況下的低。因此,目前很多研究者都致力于研究開發融點在4-10℃的相變材料作為空調蓄能用。這類材料通常叫做高溫相變材料,簡稱PCM。目前,這類材料的研究集中在兩方面:一是共晶鹽或復合鹽水合物,代表性的成果是由美國TRANSPHASE公司與哈佛大學生化研究所在1981年開發成功的T-47型(融點為8.3℃)和1988年調配成功的T-41(融點為5℃)型兩種產品;二是氟利昂氣體水合物,其融點可通過調節氣體壓力達到。